随着 DeepSeek 的爆火,巨大的关注度吸引了一些人通过各种方式谋取私利,下面就是我遇到的三种情况,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行为与 DeepSeek 本身并没有任何关系。
1:假冒 deepseek 域名,据齐安信报道,从 2024 年 12 月 1 日至 2025 年 2 月 3 日 有 2650 个仿冒 DeepSeek 的网站域名,尤其 2025 年 1 月 26 日开始的三天达到了顶峰。
仿冒域名的方式,多年前我也遇到过,误访问了一个冒牌网站,差点产生了付款。一旦你信了误访问的网站,那么基本上个人隐私就没了,还可能会被金融诈骗,甚至成为恶意软件的传播体。
对于仿冒域名,除了睁大眼睛,提高警惕,好像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现在想想,我国实现的域名备案机制以及云厂商的域名指向检测机制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上述这些冒牌网站 60% 的情况域名指向了美国就是一个例证。
2:作为当前最流行的开发语言,Python 拥有庞大的生态系统,大量的 Python 库都需要上传到 PyPI(Python Package Index)中,但 PyPI 缺乏审核机制,这使得其成为恶意行为的滋生地。
Hackers Hide Malware in Fake DeepSeek PyPI Packages
最近,两个名称与 deepseek 极为相似的包 deepseeek、deepseekai,一旦开发者安装这些包,恶意代码将被执行,包括将用户账号和 API 密钥通过网络上传到指定地点。
匪夷所思的是,这些恶意代码大概率是 AI 模型产生的,并非由开发者编写,善良的码农哪能干这些事。
对于这种攻击方式,PyPI 是否应当承担责任?鉴于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保障 PyPi 中包的安全性难道不应该由 AI 来解决吗?比如通过 AI 代码扫描,或者进行网络异常传输检测,用 AI 技术实实在在保障系统的安全性难道不比天天哪儿鼓吹 AI 强?
3:前两种方式,虽然危险,如果仔细辨认都可以避免,而第三点则非常复杂,因为它源于人性的贪婪和焦虑。
现在网络上很多卖课教程,教人如何利用 DeepSeek 赚钱,瞬间让我想起了李一舟,是不是很类似?可以说卖这些课的人根本不是专业搞 AI 的,也没有太多的专业经验,目的无非就是赚钱,毫无节操。
近年来,网络上涌现了大量卖课教程,声称教人如何利用 DeepSeek 或其他技术赚钱。这种现象让人不禁联想到李一舟等网络诈骗案例。这些所谓的“AI 课程”往往打着专业的幌子,实则毫无专业性可言。卖课者通常并非真正懂得 AI 技术,也没有丰富的专业经验,他们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赚取利润,毫无节操可言。
DeepSeek 熱潮下的中國電商亂象:如何「利用 DeepSeek 賺錢」成詐財手法?
另外一种就是教人用 DeepSeek 炒股,还有不少人信,但我觉得由很大的误区。
大语言模型本质是是概率预测,它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来生成文本或进行预测,但股票受很多因素影响,且要求实时性,虽然现在很多 AI 系统也能进行实时数据搜索和分析,可我总感觉通用的 AGI 并不能解决选股的问题,可能要更垂直的大模型进行选股辅助。
对于第三点的情况,并没有什么简单的解决方法,因为走捷径、想发财是大部分人梦想的,正确的方式应该理性面对,积极学习,用 AI 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