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苹果会不会在美国生产 iPhone”这一话题,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在最新观点中给出了明确判断: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几乎不可能发生。
Gurman 表示,从成本、生产规模和工程能力等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目前并不具备支持 iPhone 大规模量产的条件。即便是在印度,苹果也花费了将近十年时间,才刚刚做到生产一定比例的 iPhone。相比之下,美国在供应链配套、劳动力成本、制造经验等方面与中国仍有明显差距。
他进一步指出,未来苹果最复杂的机型,包括可能推出的折叠屏版本和 20 周年纪念版 iPhone,在量产初期仍大概率会由中国独家制造。原因不仅在于中国拥有成熟且高度整合的供应链体系,还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高精度的组装工作,这对于新品发布初期的市场节奏至关重要。
在上周白宫的一次会议上,苹果 CEO 蒂姆·库克也间接印证了这一点。他承认,iPhone 的最终组装环节将长期留在海外,并强调这是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非全部。但从行业解读来看,这意味着短期内苹果不会在美国建立完整的 iPhone 大规模生产体系。
Gurman 甚至预测,未来十年这种局面都不会改变,“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即使美国在部分环节上引入自动化或试点小规模生产,也难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与现有的中国制造体系匹敌。
综合来看,苹果全球化生产布局的核心依然是效率、成本与供应链稳定性。在这些指标上,中国依然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美国本土生产 iPhone 的设想,目前更多停留在政治讨论层面,而非可落地的商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