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刚发布的 iPhone 17 系列在市场上表现强劲。
在国内市场,它不仅刷新了预售纪录,还在补贴政策的推动下获得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与此同时,评论界对该系列的评价也相当积极,普遍认为这是苹果在经历数年疲软后的一次“回暖”。
然而,据《日经亚洲》最新报道,苹果内部的重点早已不止于眼前的成功。公司正在为 2026 年的产品布局提前做准备,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传闻已久的 iPhone Fold。
对2026年的雄心
消息称,苹果已向供应商传达了对 2026 年的销量预期:
全年 iPhone 销量目标超过 2.4 亿部,较 2025 年预计的 2.2 亿部增长约 10%。
其中,下一代 iPhone 18 系列的生产计划被设定在 9500 万部左右。
这是一份相当积极的预测。要知道,过去几年,苹果的 iPhone 出货量增速有限,用户换机周期延长,加之高端市场趋于饱和,使得公司一度面临增长停滞的质疑。如今,苹果似乎希望通过新产品类别带动整体销量。
iPhone Fold 的角色
外界普遍认为,2026 年最有可能推动新增长的,就是 iPhone Fold。
按照报道,苹果认为折叠机将带来足够的关注度和市场热情,不仅能吸引早期尝鲜用户,还会让更多消费者重新审视整个 iPhone 产品线。换句话说,即便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折叠机,但折叠机的出现,将成为整个系列的“放大器”。
事实上,苹果并非没有保留。报道同时指出,苹果的销量预测有时会偏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链波动或新工艺的质量挑战。即使最终出货量略低,公司依然希望通过设定较高目标来推动供应链提前做好准备。
从台湾到印度的试点
另一条值得注意的消息,是苹果在生产环节的布局。
据称,苹果正在考虑在台湾北部设立一条所谓的“迷你试点线”,专门用于 iPhone Fold 的制造工艺调试。这一试点规模约需一千名员工,主要任务是验证和优化折叠屏相关的生产流程。
一旦成熟,苹果计划在印度复制最终的量产线。这种“两步走”的方式,有助于缩短开发周期,并避免大规模投产时的风险。
不过,现实问题也摆在眼前:台湾正面临劳动力紧缺,而印度的设备供应和本土配套仍需时间培育。如何平衡这些挑战,将直接决定 iPhone Fold 能否如期亮相。
苹果的长期路线
虽然苹果未对 iPhone Fold 的传闻做任何回应,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款产品的研发正在进行中。除了相关专利的不断曝光,业内也多次传出苹果在 2025 至 2027 年间进行重大 iPhone 设计调整的消息。
2025 年的 iPhone Air,算是第一步——轻薄设计带来新的尝试。
而 2026 年,若 iPhone Fold 成真,则意味着苹果将在形态上迈出更激进的一步。
从 iPhone 17 的热卖,到 iPhone Fold 的布局,可以看到苹果在双轨并行:
一方面,通过在核心机型上不断补齐体验差距,稳住主力消费群体;
另一方面,尝试用全新形态开辟新的市场增长点。
对用户而言,iPhone 17 代表的是当下的确定性,而 iPhone Fold 则可能是未来的想象力。至于苹果能否借折叠机实现真正的“再增长”,仍需要时间验证。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苹果不愿只守在成熟市场的舒适区,它正试图再次改变游戏规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