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苹果最新款iPhone Air的推出,由它引发的通信行业变革正加速在中国展开。
今日,中国移动正式上线了eSIM预约页面,用户只需通过中国移动APP提交手机号,即可预留办理权限。这使中国大陆第一款支持纯eSIM的iPhone正式迈出商用关键一步,同时也凸显运营商在技术适配、市场布局与竞争中的激烈角逐。
目前,用户进入中国移动APP的eSIM预约界面,操作简便,只要填写手机号码并同意相关条款即可提交预约。但页面尚未公布具体开通时间、套餐价格或办理细则。
据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18时,预约页面“排队人数”已超15万,部分用户反馈收到短信提示“正式上线后将优先通知”。
中国移动客服表示,eSIM业务目前处于“商用试验阶段”,仅支持11位手机号码,用户需携带身份证到线下营业厅办理,且每个身份证在eSIM和实体SIM卡总数不得超过5张。每部手机最多激活2个运营商的eSIM号码,且每月更换次数限制为5次。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移动已推出激励政策:到2025年12月31日前开通eSIM的用户,将获得“50GB流量叠加包×2个月”的礼遇。
此次eSIM预约火爆,背后最大推手是苹果于九月发布的iPhone Air。作为中国市场首款完全取消实体卡槽的手机,iPhone Air硬件设计要求运营商支持纯eSIM方案。苹果官网显示,中国移动、联通、电信都将支持该产品的eSIM服务,但具体开通时间仍待相关监管部门批准。
行业分析指出,eSIM的普及将彻底改变运营商盈利模式。传统的“实体卡+合约机”模式正逐渐被打破,用户可以在同一设备上自由切换运营商,甚至实现“多号一机”。例如,用户可以为手表、车载设备使用主号套餐,无需办理副卡。
电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eSIM”关键词搜索量同比激增300%,多设备联网套餐销量增长240%,显示市场对无卡化解决方案的强烈需求。
面对eSIM浪潮,各大运营商的应对策略截然不同:
中国移动:采取预约先行,提前锁定用户资源。尽管尚未正式商用,但通过收集手机号构建潜在客户池,以争夺市场份额,防止联通和电信后发制人。
中国联通:以“技术准备”为由延迟,客服称eSIM服务仍在测试中,但实际情况显示,其APP的eSIM专区仅支持智能手表等穿戴设备,手机端尚未支持。分析认为,联通可能担心eSIM影响其高利润的穿戴设备套餐,故持观望态度。
中国电信:选择在广东、四川、安徽、江西等省试点,其他地区暂未上线。这种“区域试点”策略有助于降低风险,同时积累推广经验。
不过,eSIM的大规模推广仍面临多重难题。运营商需升级核心网和后台系统,以支持远程写卡。部分旧设备也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此外,监管部门对eSIM的审批态度较谨慎,涉及用户实名制、跨境通信安全等敏感问题。
尽管如此,业界普遍认为eSIM是大势所趋。它不仅提升用户体验,也是物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之一。未来,智能汽车、工业传感器等设备将纷纷依赖eSIM实现“即插即用”,极大降低连接成本。
中国移动研究院专家指出:“eSIM将推动运营商从‘管道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竞争焦点将从套餐价格转向网络质量和创新服务。”
对用户而言,eSIM的便利性显而易见。北京的李女士表示:“以后换手机不用去营业厅换卡,出国旅游时也能随时切换本地运营商,既省时又省事。”但也有人担忧安全风险,比如“远程注销可能被黑客利用”。
法律专家提醒,eSIM的虚拟化特性要求用户加强账户安全措施,建议开启双重验证、定期更换密码,选择信誉良好的运营商确保信息安全。
截止目前,中国移动尚未公布eSIM正式上线时间,但业内普遍预期,其将在10月苹果iPhone Air正式发售前完成商用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