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这次真低调,没开发布会、没铺天盖地宣传,就这么“静悄悄”上架三款新品。可当我点开官网那一刻,差点被价格吓回桌面。
从 8999 元起售的 iPad Pro,到 12999 元的 MacBook Pro,再到 29999 元的 Vision Pro,苹果这是换芯不换设计,价格却全线起飞。
所以问题来了,M5 芯片究竟带来了什么?这三款重磅新品,真的是“智商税”吗?
新款 iPad Pro:外观不变,芯片升级,价格飙升
新款 iPad Pro 依旧是那熟悉的模样,11 英寸和 13 英寸两种尺寸,超精视网膜 XDR 屏、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P3 广色域全都还在。
外观和前代几乎没变,参数也像是复制粘贴过来的。要不是官网写着“M5 芯片”,我真以为点错了页面。然而价格却实实在在涨到了 8999 元起,这波操作属实有点“割韭菜”的味道。
相机配置也毫无新意,前后 1200 万像素组合、四扬声器系统、录音棚级麦克风全都延续旧款。如果非要说区别,可能就是苹果在文案上多加了几个“更强”、“更快”的形容词。
但从使用体验来看,无论是剪视频还是做设计,M4 版依旧能稳打稳扎,新款更多只是换芯升级。当然,M5 的性能提升确实存在,但对于多数用户来说那只是纸面数据。
如果你不是专业设计师或影视后期,根本用不到这股“芯”动力。所以,除非手头紧张想换代,否则上一代才是真正的高性价比选择。
新款 MacBook Pro:性能顶级,但价格更顶
如果说 iPad Pro 升级略显“敷衍”,那 MacBook Pro 倒是名副其实的“性能怪兽”。14.2 英寸 mini-LED XDR 屏幕亮度可达 1600 尼特,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看电影都像在看原片母带。再加上 120Hz 的 ProMotion 刷新率,体验的确拉满。
M5 芯片在这台机器上才算“名副其实”,渲染速度更快,发热更低,续航最长可达 16 小时。再配上高保真六扬声器、三麦阵列,音质堪称笔电标杆,用来剪片、开会、混音全无压力。
但当你看到起售价 12999 元那一刻,心里多少会冒出一句,这性能是不是贵得有点离谱?
说实话,对于视频创作者、程序员来说,这台 MacBook Pro 确实能提高生产力。但对于只写文档、办公、上网课的普通用户,M3 版早就绰绰有余。
苹果的策略很明显:性能越强、溢价越狠,这不是面向大众的电脑,而是专业用户的“信仰之选”。
Apple Vision Pro:未来已至,但钱包先碎
Vision Pro 无疑是这次最“科幻”的产品。2300 万像素 micro-OLED 显示、3D 空间视频拍摄、激光雷达扫描仪,全是顶级配置。
戴上那一刻,你能明显感觉到苹果的野心,这是要重新定义“屏幕”的存在。空间音频、动态头部追踪、眼动识别,这些黑科技结合在一起,体验的确炸裂。
问题是,它真的太贵了。29999 元的售价堪称“苹果史上最贵玩具”,而且重量达 750 克以上,戴半小时脖子都抗议。
续航也就 2.5 小时,日常使用还要外挂电池,出门还得背着线。更别提目前生态应用寥寥,除了“体验未来”,暂时没太多实际用途。
当然,从技术角度看,Vision Pro 确实领先全球。它展示了苹果进军空间计算时代的决心,也为下一代交互方式铺路。但对普通人来说,这更像一件“科技收藏品”,不是刚需,而是信仰。
总结:苹果的创新在减速,定价却在加速
这一轮新品发布,让我既感叹又无奈。M5 芯片性能确实强,但三款设备都陷入了“微创新、高定价”的怪圈。
iPad Pro 不痛不痒、MacBook Pro 强到过剩、Vision Pro 贵到离谱,苹果的每一步,都更像是在测试我们能忍到什么程度。
从体验角度,它仍是行业标杆;从性价比角度,它早已脱离地球引力。
有人说这不是智商税,而是信仰税。确实,苹果永远懂得让你嘴上嫌贵,心里还想要。
但在如今性能溢出的时代,真正聪明的消费者,不是追最新的芯片,而是挑符自己的需求。
一句话总结:苹果依旧强,只是离“亲民”越来越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