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款 iPhone 发布之后,来自 iFixit 的拆解报告几乎是“保留节目”。
今年,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刚刚亮相的 iPhone Air上。结果显示,这款以“轻薄”著称的设备,在内部设计上并未以牺牲可维修性为代价,整体修复评分依旧保持在相对理想的水准。
内部结构:电池占据主导
正如苹果在发布会上所强调的那样,iPhone Air 的内部主要由电池构成。绝大多数其他核心元件,则集中分布在顶部的相机模组区域。iFixit 甚至分享了一份 3D X 射线扫描图,让外界能够清晰看到这款纤薄机身内部的布局。
这种“电池为主”的结构布局,不仅顺应了轻薄化趋势,也让续航能力成为 iPhone Air 的一大核心卖点。而元件的集中分布,则有助于维修人员在定位问题时更加直观。
电池更换:更便捷,也更安全
在拆解过程中,iFixit 特别指出,电池的可更换性依旧很高。这主要得益于两点:
金属外壳设计,为电池提供了额外的保护;
电动脱粘胶条的使用,使得电池拆卸更加安全便捷。
这种特殊的胶条首次出现在去年的机型中。通过一块 12V 电池释放粘合力,维修人员能够轻松取出电池,而无需担心因操作不慎刺穿电池。对第三方维修商和自助维修用户来说,这无疑降低了操作风险。
接口与结构:模块化延续
除了电池,iPhone Air 在其他关键部件上也保持了模块化思路。例如:
USB-C 接口仍然采用模块化设计,若端口损坏,可单独更换,而无需大规模拆机;
由于延续了自 iPhone 14 开始引入的全新中框设计,维修人员在打开机身时不必直接接触 OLED 显示屏,进一步减少了损坏屏幕的风险。
这些细节看似普通,却在实际维修过程中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常见故障的修复效率更高,同时维修成本也更容易控制。
维修评分:7/10,与 Pro 系列并列
综合以上因素,iFixit 最终给出了 7/10 的维修性评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分数与 iPhone 16e 和 iPhone 16 Pro 完全相同。这表明,即使 iPhone Air 采用了全新的轻薄化设计理念,它的维修难度并没有明显增加。
这背后与苹果近几年的策略调整密不可分。随着 自助维修计划(Self Service Repair Program)的推进,苹果逐步放开了部分零部件的单独销售。这不仅让官方维修更加灵活,也为第三方维修机构提供了更多合规渠道。
总结:轻薄与可维修的平衡
从 iFixit 的拆解结果来看,iPhone Air 在设计上实现了一个相对罕见的平衡:在极致轻薄的机身中,依旧保留了较高的可维修性。对于用户而言,这意味着两点:
设备在长期使用中的维护成本不会显著上升;
第三方维修依旧是一个可行选择,而非只能依赖官方渠道。
如果说以往的“轻薄机身”常常意味着维修难度的大幅提升,那么 iPhone Air 的表现无疑是一种反差。它证明了苹果在设计取舍上,开始兼顾使用体验与可维护性,而不是单一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或手感。
未来,这种思路或许会延续到更多机型中。随着全球对电子设备可持续性关注的提升,“既美观又耐用,还易于维修”很可能成为新一代硬件产品的共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