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传出,苹果或许会在 20 周年版 iPhone 中引入 Mobile HBM 内存技术,甚至还称苹果已经和三星电子、SK 海力士等存储芯片大厂讨论相关计划。可这 Mobile HBM 到底是何方神圣?它真能顺利在 20 周年版 iPhone 里登场吗?
Mobile HBM (Mobile High Bandwidth Memory,简称 Mobile HBM),说白了就是为手机这类移动设备量身定制的 HBM 内存技术变体。HBM 呢,是一种先进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它厉害就厉害在把存储芯片垂直堆叠起来,再靠 “硅通孔”(TSVs)这种微小垂直互连技术把芯片连一块儿,信号传输速度那叫一个快。打个比方,传统存储技术像在乡间小道开车,慢悠悠的;HBM 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疾驰,一路畅通无阻。而 Mobile HBM 继承了 HBM 的优点,在保证高数据传输率的同时,还努力降低功耗,减小存储芯片的 “占地面积”。这要是用在手机上,理论上能让手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大幅提升,运行各种复杂应用都不在话下。
要是把 Mobile HBM 和 iPhone 的 GPU 单元结合,那对 iPhone 的设备端人工智能处理能力可是个巨大的提升。以后在手机上运行大型人工智能模型,比如进行大型语言模型推理,或者处理高级视觉任务,说不定就跟现在打开个普通 App 一样轻松,而且还不用担心功耗大增导致电量 “唰唰” 掉,也不会出现明显延迟。听着是不是特别美好?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先来说说制造成本,现在手机里广泛使用的是低功耗双倍数据速率存储器(LPDDR),和它相比,Mobile HBM 的制造成本高太多了。Mobile HBM 采用的 3D 堆叠和 TSVs 技术,对封装工艺要求极其严苛,生产过程中需要超高的精度和成熟的良率管理。就好比造一辆普通汽车和一辆顶级超跑,普通汽车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就低;超跑各种高精尖技术堆砌,成本自然居高不下。现在要把制造超跑的技术用在大规模生产的普通家用车上,成本问题肯定得好好掂量掂量。对于苹果来说,要是采用 Mobile HBM,那 iPhone 的成本必然大幅增加,这多出来的成本要么自己扛着压缩利润,要么就得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花更多钱买手机,这两个选择可都不太容易。
再讲讲散热难题,大家都知道,iPhone 一直走的是轻薄路线,内部空间那叫一个寸土寸金。而 Mobile HBM 由于采用了高密度的 3D 堆叠技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比传统 LPDDR 多不少。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小房间里挤了一堆发热的电器,散热不好的话,房间温度立马就上去了,电器也没法正常工作。手机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是散热解决不好,芯片性能就会受影响,甚至可能因为过热自动降低性能保护硬件,这可不是用户想看到的。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可能就得在手机里加入更复杂的散热装置,可这又会占用本就紧张的内部空间,还可能增加手机重量,这对于追求轻薄的 iPhone 来说,简直是个两难的困境。
还有,三星和 SK 海力士虽说都在开发自家的 Mobile HBM,三星用 “垂直铜柱堆叠”(VCS)封装工艺,SK 海力士搞 “垂直引线扇出”(VFO)方法,并且都计划在 2026 年之后实现量产。但量产可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从研发到量产中间隔着无数技术难题和实际生产中的挑战,能不能按时、按质、按量生产出符合苹果要求的 Mobile HBM,还是个未知数。
综合来看,Mobile HBM 技术确实很有潜力,要是真能应用在 20 周年版 iPhone 上,说不定能给手机性能带来质的飞跃。但考虑到制造成本、散热难题以及量产的不确定性,这技术要在 20 周年版 iPhone 上顺利登场,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消费者,咱们也只能拭目以待,看看苹果能不能创造奇迹,成功突破这些难关,给我们带来搭载 Mobile HBM 技术的 iPhone。